《Interview》杂志在他的领导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趣味,Glenn强调“让自我经验成为报道书写时唯一的扎实基础”。
▲ 1971年Andy Warhol将自己创办的《Interview》交给Glenn掌管,后者于1974年离开,再于1990年回归
《Interview》至今仍保留Glenn当时力争改变的杂志Logo,以及渗透到行文层面的美学要求。富有创意的封面也是 《Interview》的最大亮点之一,它的封面常常汇聚了年代最流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在其最辉煌的日子里,登上《Interview》的杂志封面然后标注着Andy Warhol’s InterVIEW是一种殊荣。
杂志《Interview》创立人安迪·沃霍尔
但遗憾的是,这本创立于1969年的时尚大刊《Interview》宣布停刊,当人们还感叹于“Interview”封面质感时,这本杂志已在时光中渐渐老去,令人唏嘘不已。关于《Interview》,或许直到它停刊了你才第一次听说这本杂志。
Interview 杂志 1969 年创刊号封面
纸媒界传来了《Interview》正式宣布进入办理破产的消息,这个见证了大半个好莱坞时代变迁的美国潮流文化杂志进入无限期停刊,网站版也将会停止更新。
用最纯粹的表达方式传达最真实的年代
Andy Warhol&John Wilcock(由左至右)
首发1969年年末,《Interview》由美国艺术家Andy Warhol与英国记者John Wilcock联合创办。
Andy Warhol 1975年 11 月拍摄于伦敦
以潮流文化作为主打内容,《Interview》的每一期都与自己的杂志名称相对应,集中与时下在全球受大众欢迎的名人、艺术家、歌手、思想家进行日常生活话题对谈。
每一期都以封面明星近期发生的大事件作为采访出发点。
遵循两位创刊者的创作原则——“万物归真”,《Interview》的每一个采访,都拒绝经过文字加工,用最纯粹的表达方式向大众传达属于被采访者的思想。
也正是一篇又一篇为大众揭秘闪光灯下名人生活的文章,让《Interview》获得了“The Crystal Ball of Pop”(流行水晶球)的美称。《Interview》记录了属于每一个年代的潮流文化。随时间变迁,我们也见证了《Interview》的三个不同时期。
见证Andy Warhol的至真年代
《Interview》封面墙
(收录于Andy Warhol Museum)
在早期的《Interview》中,主编Andy Warhol本着一颗“更深度了解你的朋友”的心,每一刊中都保持开放性原则去制作。没有固定的发刊量,没有固定的主题,Andy Warhol时期的《Interview》就像一本文字版“鲁豫有约”杂志。
Richard Bernstein
杂志封面更是每一期都直接交给了自己的好朋友Richard Bernstein进行打造,直至1989年。好景不长,因为身体状况不佳,Andy Warhol无法集中精力在《Interview》的制作工作。为了《Interview》的发展,Andy Warhol对外宣布自己不再参与每一期的制作,退居幕后担任名誉编辑。
坎坷不平的商业转型年代
Peter Brant(Brant Publication 创始人)
与Andy Warhol年代说再见的《Interview》,也在这个纸媒纷纷转型进入商业时代下迎来了新东家——Brant Publications。有别于以往不同的内容风格,进入商业时代的《Interview》,在内容设置上变为60%的文字采访辅以40%的广告。
Ingrid Sischy
走上商业化之路的《Interview》,迎来了当时的主编——美国作家Ingrid Sischy。而要提到在这个坎坷不平的商业年代下,Ingrid为《Interview》创造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一改Richard Bernstein式波普插画风封面,选择采用当期杂志焦点人物人像摄影作为封面,开创了“买书先看封面女郎”的纸媒时代。
《Interview》Issue 1990.Jan
《Interview》Issue 1994.June
销量滞销,封面人物争议不断,公司内部关系混乱.... Ingrid Sischy时代下的《Interview》被众人质疑是否已经变味?伴随着以上长达18年的质疑,Ingrid Sischy在2008年正式宣布离职《Interview》。
Christopher Bollen
主编交由曾在V Magazine 担任主编的美国作家Christopher Bollen担任。一年半任期,《Interview》在整体风格上Ingrid时期并无较大改进。20年《Interview》坎坷不平商业化之路也落下了帷幕。
无奈于夕阳西下的重生年代
Fabien Baron&Glenn O'Brien(由左至右)
经历了坎坷不平的商业化道路,互联网年代的到来,新媒体大爆发,纸媒界一片凄凉。
而在这个背景下,2008年的《Interview》却迎来了“重生”。法国杂志人Fabien Baron与美国作家Glenn O'Brien联合出任主编。
《Interview》,Issue2008.Sep
在两人为《Interview》制作的第一期刊物也是大造声势、大制作。
以“Relaunched(重新启动)”作为主题,联手当下当红“辣子鸡”Kate Moss,推出电子版刊物,Fabien Baron与Glenn O'Brien在这个互联网大年代下,让《Interview》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线。
10年的发展,《Interview》的主创人员尽管一代换一代,但采取每一期皆以当下热受欢迎的名人作为封面人物,保持高水准接地气内容,《Interview》在这个大众日渐抛弃纸媒的年代下也在夹缝求生之中。
而当大众以为依旧在纸媒界依旧保持高姿势的《Interview》,却也是无奈于被互联网时代抛弃。光鲜亮丽的艺术潮流外表在今年一次又一次被传出财务告急事件。在大众猜疑是否真的要与时代明镜《Interview》说再见的时候。
《Interview》杂志由 Andy Warhol 在 1969 年创办,他被誉为 20 世纪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除此之外,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
《Interview》1969年首期封面
在杂志鼎盛时期,《Interview》被戏称为 “the Crystal Ball of Pop” (流行的水晶球),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打造的先锋超级明星与社会名流工厂,54工作室(Studio 54)以及 CBGB 的朋克摇滚俱乐部,几乎定义了曼哈顿的新时代。
安迪·沃霍尔自己对这些名流的采访总是以一种亲密的问答形式发表,他鼓励人们关注生活的细节,比如他常关心采访对象早餐吃了什么。后来,在 Bob Colacello 和 Ingrid Sischy 两位编辑的帮助下,这本杂志变成了一个连续出版的流行文化出版物。
Andy Warhol 波普艺术作品
自 1969 年创刊,《Interview》为时尚圈留下了无数经典封面,每一位登上《Interview》封面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的时代前锋。1987 年,Andy Warhol 去世,两年后,《Interview》杂志被 Peter Brant 收购,在经历重组后于 2008 年重新发行。
1990 年代表时尚最前沿的麦当娜
1991 年,Keanu Reeves 与 River Phoenix,boy meet boy
1992 年,Axl Rose 与 Stephanie Seymour
1996 年,Andy Warhol登上杂志
1999 年,美国嘻哈歌手 Lil Kim
代表一代人摇滚精神的灵魂人物 David Bowie,曾多次登上《Interview》封面
进入 21 世纪后,那些最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依然经常受到《Interview》的青睐。
全世界最性感的男人 Tom Ford
2008年《Interview》经历了大换血后重新发行,变成了携带方便的随手一卷,但以人物面庞为主展示对象,强烈视觉冲击力与真实感的传统没有减弱。
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2011年11月刊
Peter Brant 带领下的《Interview》,期初仍然保持了 Andy Warhol 时期的前锋个性,汇聚了那个时代中最有趣,最具争议的一群人。
安迪·沃霍尔在 Interview 杂志办公室
Interview 杂志算是美国杂志领域的奇葩存在,没有加入大的传媒集团,但也不是独立杂志的操作模式,它属于非常个性且前卫的商业时尚杂志。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最好的艺术是商业艺术,这个逻辑放到杂志身上,曾经相当长时间也是成立的。
在宣布停刊前,《Interview》的最后一期是2018年4/5月合刊,封面人物是美国男演员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
在其最后一期的内页里,依旧是黑白图片占主导,用极具创意与暗示意味的组合和手法,表现了时装、文化的各个主题,显得是如此的与众不同。